首页 >视频 > > 正文

对话巴菲特之子:别人经常说我很普通_今日讯

2023-06-03 16:19:32 来源:科学创业派

►高维君说:


(资料图)

出生时人们叼在嘴里的金汤匙,在太多情况下都变成了插入后背的一柄金匕首。

来源| 《中国企业家》(id:iceo-com-cn)

编辑| 高维君

巴菲特今年即将满93岁,仍然每周工作6天,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。他的次子彼得·巴菲特将这归结为“热爱”。4月26日,彼得·巴菲说,“我每天所见到和了解的父亲,他真的很喜欢他的工作。他享受工作并不是因为他能赚钱,钱只是他所做的事情的附带好处。”

所以,巴菲特也总是支持他的孩子们,希望他们像他一样,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。彼得·巴菲特认为这是巴菲特赠予他最珍贵的财富,他说,做巴菲特的儿子比人们想象的要容易得多。

今年3月,彼得的新书《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》出版。巴菲特次子彼得·巴菲特分享了父亲巴菲特教他的那些事——关于工作、成功、财富和人生。

01

“你看起来好普通”

“你是沃伦·巴菲特的儿子?可是你看起来好普通!”

在彼得的一生中,类似的评价他听到过很多版本。他把这样的评价视为一种赞美,对他和他家庭的赞美。

彼得是“股神”巴菲特最小的儿子,现在居住在离纽约两个小时车程的小镇上。他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长大。直到今天,他的父亲巴菲特还住在奥马哈那栋60年前买的房子里,开着十几年前买的车,穿着同样的西装和旧毛衣。

“我们家和其他邻居并没有什么不同。从很多方面来看,我们在一个非常普通的社区长大。”彼得说:“虽然我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特权,但最大的特权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长大,我感到安全、被爱,以及父母很支持我寻找自己的道路。”

彼得是一名音乐人、作曲家,曾获电视界最高荣誉“艾美奖”,与他的父亲走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上。不止彼得,他的哥哥豪伊是一个农民、一个摄影师,姐姐苏茜在奥马哈养育了两个孩子。当别人知道他们来自巴菲特家族,或许会惊掉下巴。

巴菲特因为股市上的巨大成功而享誉世界,但对彼得而言,他不仅仅是一个父亲,而且是以话语、行动深深影响他的一个先行者。在他写的《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》中,彼得称,他从父亲那学到的最重要的价值观是赢取自尊,他指的是职业操守的培养。

不过,巴菲特家族的职业操守,可不是说一个人愿意在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的工作中埋头苦干。“那不是美德,那是受虐。”彼得说。

在彼得的印象中,他小的时候,父亲巴菲特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工作。父母卧室旁边那间安静的小屋子独属于巴菲特,那是他的办公室,每天都会花好几个小时待在里面,研读类似于价值线、穆迪等机构对数千家公司与其股票所做的详细的数据分析。

巴菲特工作时的专注,让彼得印象深刻,“他就像进入了一种‘入定’的状态,灵魂超然于外物”。彼得在《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》中这样形容:“他身着日常所穿的卡其布裤子与一件穿旧了的毛衣出现在办公室时,整个空间散发出一种近乎圣洁的沉静感,一种忘我地把自己完全融入手头事物的人才会有的沉静之感。”

这些时刻中的父亲,让彼得明白了工作的本质——应当满足无穷无尽的好奇心,把自己的分析拿到真实世界中去验证,进而发现新价值、开拓新机遇。工作应该是自己热爱的、愿意追求极致、全力以赴的事。

巴菲特今年92岁了,依然每周工作6天,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。彼得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,巴菲特并不是为了金钱而工作——尽管钱最终还是来了。但钱只是他工作的副产品,是锦上添花。

“他极度享受工作带给他的乐趣,每天都在做自己热爱的事。让他最开心的,并不是赚取了多大的财富,而是他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。”彼得说。

02

“音乐是你的画布,

伯克希尔是我的画布”

作为股神之子,彼得承认,从巴菲特那获得的经济起点相对来说并不算高,但依然超过了大多数人所能拥有的,他享受到了一个声名显赫的姓氏所带来的诸多隐性福利。

例如,“巴菲特”这个姓,加上《华盛顿邮报》发行人凯瑟琳·格雷厄姆写的推荐信,让他成功进入了斯坦福大学。

但同时,他也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,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精彩。在这点上,巴菲特从不给他压力,总是鼓励他自己去选择。而且所做的选择不在于可以获得多高的地位、能赚多少钱,而是要看它是否符合本心。

“如果我发现自己人生中的乐事是去捡垃圾,我父母就算看到我整天扒在一辆卡车后面,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。”彼得像是开了个玩笑,但看看他当农民的哥哥、当家庭主妇的姐姐,就会知道他说的话一点也不夸张。

彼得并不是没有想过去华尔街,但这个想法,他考虑了十几分钟就打住了。读书时,他曾玩过一段时间摄影。刚进入斯坦福大学时,他选修了有关摄影的课程,频繁拍摄照片。可是沮丧感也在悄悄滋长。后来,他终于认识到最爱的还是音乐。

彼得决定从斯坦福大学辍学,用从祖父那继承的一笔9万美元的遗产为自己“买”一些时间,想弄明白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在音乐上搞出点名堂。他搬到旧金山,住公寓,开一辆破旧的车,过着节俭的生活。

有一次,他回到奥马哈看望父母,在与父亲聊天时,他试着向父亲解释自己的理想、目标以及计划。那时,彼得听从内心的召唤做音乐,但还没能靠音乐挣上钱。或许,彼得对于自己的选择还心怀不安、迷茫。

巴菲特只是仔细地听着,不做任何评判,也不给任何明确的建议。但那天他走向门口的时候,突然对彼得说,“你知道,其实咱们做的都是一样的事。音乐是你的画布,伯克希尔是我的画布,我每天都会在上面添上几笔。”

寥寥数语,让彼得珍藏至今。“我的父亲,一个成功至此的人,会把他所从事的伟业与我所做的事相比。而且不只是相比较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父亲把这两件事等同了起来。”彼得在《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》中回忆起这次与父亲的聊天时说。

这份认可对彼得来说是一份巨大的礼物,它让彼得明白,不必用同样的方式来定义成功,不必采用同样的“记分”标准。

今天,彼得已经可以很明确地心中对成功的定义,他认为,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幸福感,以及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并不断学习。“最伟大的成功是自己去定义成功,而不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衡量自己。”这句话他说了两遍。

03

金汤匙,金匕首

巴菲特有一个金句:“出生时人们叼在嘴里的金汤匙,在太多情况下都变成了插入后背的一柄金匕首。”意思是,唾手可得的财富让人逐渐丧失抱负与斗志,剥夺了年轻人踏上冒险之旅、追寻自己人生的机会。

因此,巴菲特家族不设大型信托基金。而彼得和他的兄姐,每个人除了在19岁时得到了祖父的一笔遗产外,没有也不会得到更多财富,更不会有丰厚的遗产等待他们。

“我们从未期望得到他的财富,或者能从他的成功中得到什么,我们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这样做。或者说,这是父亲才有权去选择的事情。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成功,有自己的生活。”

彼得告诉我们,巴菲特早就计划要把来自这个世界的财富再交还给世界。他有时候会跟彼得说,正是他所出生的时代和地方,让他有机会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,所以社会应该拿回属于它们的钱。

“这个想法很有意思。”只是彼得没想到,他们姐弟三人也会成为巴菲特向社会回馈的一部分。

1999年圣诞节,巴菲特送给他们每人一个基金会,每个基金会的赠款金额一千万美元。之后,又不断追加捐赠金额。到2004年,彼得母亲去世那年,他们所管理的资金已经超过了一亿美元。

最初的一段时间里,彼得很抗拒这个基金会。他安静、喜欢独处,更愿意在钢琴中寻求慰藉,而与社交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。基金会不至于难以管理,但作为巴菲特的儿子,无形中会有一种把他拖向公众视野的力量,“基金会逐渐开始成为制造这种力量的机器”。

2006年,爆炸性时刻来了。巴菲特宣布向比尔及梅琳达·盖茨基金会捐赠370亿美元,这条消息瞬间登上全球各大新闻媒体头条。彼得和哥哥姐姐每人负责管理的10亿美元基金会,则是这个故事中一个小小的脚注。

在巴菲特公开宣告这个消息前,一家人碰巧在奥马哈市相聚,在一起飞往纽约的飞机上,巴菲特突然问彼得,“你觉得基金会的事业影响了你的音乐吗?”

怎么会没有?彼得不解,但他相信父亲一定看出了他的抗拒和纠结。后来,他终于懂了父亲的深意。

在基金会事业中,他尝试把巴菲特的商业理念——投资估值偏低的资产——运用到管理中去。他思考哪些人类资产在全球被低估,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答案:女孩。于是,他把目光投向西非国家,在利比里亚与塞拉利昂援建学校,为女孩们提供教育。

为了这个项目,他第一次从美国飞往非洲,这片土地上贫穷与希望的鲜明反差,让他震撼。回来后,他写了一首歌。这首曲子后来被曾获“格莱美奖”提名的歌手阿肯听到,重新混剪录制后加入了自己的演唱。后来,他和阿肯又合作了歌曲《血入金》,讽刺贩卖非洲儿童的人用孩子的血赚取金子,呼吁制止人口贩运,并在联合国大会上表演。

巴菲特的提问,成为一句预言。彼得的音乐人生与基金会的工作正在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,就像DNA的两条链一样相互交缠。

现在,彼得每天忙于基金会及慈善工作,但仍会留出时间做音乐。他的工作日属于基金会,周末则属于录音棚。

“自从基金会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以来,我很享受慈善工作。但我永远是个音乐家,音乐和作曲流淌在我的血液里,我也热爱着音乐。”彼得说,“这是一个很好的组合,正是慈善与音乐两者间的平衡,让我觉得我的人生是完整的。” ■ 喜欢就奖励一个“”吧,我知道你在看哟~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 ©   2015-2022 亚洲影视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  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